秋夜曲 (唐·王維)
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
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
這首詩絕妙之處,在于緊緊圍繞“秋夜”二字展開敘述。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詩風特點,在這首詩中也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一幅美人撫琴畫卷,將讀著帶入詩文描繪的畫面中。
桂魄初升,秋露微團,乃秋夜之“靜美”。明月光,白露,秋風,秋涼,然而就是沒有“你”。秋夜雖“美”,然無“你”又何歡。
輕羅已薄,卻未更衣,乃秋夜之“涼”,“我”之無緒慵懶。白露秋風夜,寂寂凄涼夜。物換星移,節(jié)序更替,理應添衣保暖,可是詩中女主卻偏偏不肯添衣,這是為何呢?心之涼與身之涼,到底哪一個才更涼。即便添衣身暖了,心中的涼意又有誰來消除呢? 又或許身愈暖心愈寒,莫如不添衣。
夜深人靜,百無聊賴,唯有傾訴銀箏,殷勤撥弄。此乃秋夜之“長”之“深”。撥弄銀箏,不知不覺已到深夜,還是不愿睡去。這又是為何?是“心涼”之后的“孤寂”,是“喧鬧”之后的“孤獨”,是“無處排解”的憂愁和打發(fā)不掉的“時光”。一個人的秋夜,太安靜,太孤單,唯有向瑤琴傾訴,用琴聲來掩飾自己內心的孤獨于寂寥。
心怯空房,不忍歸去,懼怕獨自歸去,這是說秋夜之“孤”。身著輕羅薄衣,舉頭仰望明月,殷勤撥弄銀箏等等行為都是為了突出一個“孤”字。“空房”二字,則愈發(fā)加深了這種孤獨寂寞感。一月,一露,一人,一琴,一空房,雖未言“孤”,而“孤”自現(xiàn),未言“愁”,而愁緒滿滿。
盛唐詩人王維的《秋夜曲》,語言優(yōu)美,意境優(yōu)美尤甚。雖有虛實相生、動靜相應、聲色交融、時空交錯等藝術表現(xiàn)技巧,但更重要的是詩人感受人世間的一顆敏銳慈悲的心。
只有內心真正靜下來,才能感受到桂魄初生,秋露漸微,季節(jié)與時光在身邊的不停流淌流轉,悄然流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