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庭抗禮的成語故事

拼音fēn tíng kàng lǐ
基本解釋庭:庭院;抗:對等;相當;抗禮:行平等的禮。古時賓客和主人相見;分別站在庭院兩邊相對行禮;以平等地位相待。后比喻對方以平等或對等的關系相處;不分上下。有時比喻互相對立或搞分裂、鬧獨立。
出處莊周《莊子 漁父》:“萬乘之主,千乘之君,見夫子未嘗不分庭伉禮?!?/p>
一天,孔子和弟子們在樹林里休息。弟子們讀書,孔子獨自彈琴。一曲未了,一條船停在附近的河岸邊,一位須眉全白的老漁夫走上河岸,坐在樹林的另一頭,側耳恭聽孔子的彈奏??鬃訌椡炅艘恢雍?,漁夫招手叫孔子的弟子子貢、子路到他跟前,并且問道:“這位彈琴的老人是誰呀?” 子路高聲說道:“他就是我們的先生,魯國的君子孔子呀!” 子貢補充說:“他,就是以忠信、仁義聞名于各國的孔圣人。” 漁夫微微一笑,說:“恐怕是危忘真性,偏行仁愛呀。” 漁夫說完,轉身朝河岸走去。子貢急忙把漁夫說的話報告孔子??鬃勇牶篑R上放下琴,猛然站起身,驚喜地說:“這位是圣人呀,快去追他!” 孔子快步趕到河邊,漁夫正要劃船離岸,孔子尊敬地向他拜了兩拜,說:“我從小讀書求學,到現在已經六十九歲了,還沒有聽到過高深的教導,怎么敢不虛心地請求您幫助呢?” 漁夫也不客氣,走下船對孔子說:“所謂真,就是精誠所至,不精不誠,就不能動人。所以,強哭者雖悲而不哀,強怒者雖嚴而不威,強親者雖笑而不和。真正的悲沒有聲音感到哀,真正的怒沒有發出來而顯得威,真正的親不笑而感到和藹。真在內者,神動于外,所以真是非??少F的。從此用于人間的情理,事奉親人則慈孝,事奉君主則忠貞,飲酒則歡樂,處喪則悲哀?!?/p> 孔子聽得很有啟發,不住地點頭。最后,孔子卑謙地對漁夫說:“遇見先生真是幸運。我愿意做您的學生,得到您的教授。請告訴我您住在哪里好嗎?” 漁夫沒有告訴他住在哪里,而是跳上小船,獨自劃船走了。這時,顏淵已把車子拉過來,子路把上車拉的帶子遞給孔子,但孔子全不在意,兩眼直勾勾地望著漁夫的船影,一直到看不見船的影兒,聽不見劃水的聲音,才惆倀地上車。 子路對孔子出乎尋常的表現不理解,在車旁問道:“我為您駕車已經很久了,還沒見過像漁夫這樣傲慢的人。就是天子和諸侯見到您,也是相對得禮,平等相待,您還帶有點自尊的神色呢!但今天,那個漁夫撐著船篙漫不經心地站著,而您卻彎腰弓背,先拜后說話,是不是太過分了呢?我們幾個弟子都對您這舉動覺得奇怪:對漁夫怎么可以這樣恭敬呢?” 孔子聽了子路的話很不高興,伏著車木嘆口氣說:“唉,子路,你真是難以教化。你那鄙拙之心至今未改!你靠近一點,我告訴你聽:遇到年長的不敬是失禮,遇到賢人不尊是不仁,不仁不愛是造禍的根本。今天這位漁夫是懂得道理的賢人,我怎么能不敬他呢?”
分庭抗禮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分庭抗禮)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止戈為武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二年》:“非爾所知也。夫文,止戈為武。” |
物阜民安 | 《后漢書·劉陶傳》:“夫欲民殷財阜,要在止役禁奪?!?/td> |
春風化雨 |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上》:“有如時雨化之者?!?/td> |
不折不扣 | 茅盾《子夜 一》:“他那二十多年足不窺戶的生活簡直是不折不扣的墳墓生活!” |
不敢茍同 | 葉赫那拉·圖鴻《乾隆皇帝》第一章:“兄臺這般說話在下可不敢茍同,紅花會劫富濟貧,替天行道。” |
婦人醇酒 | 語出《史記·魏公子列傳》:“秦數使反閒……公子(無忌)自知再以毀廢,乃謝病不朝,與賓客為長夜飲,飲醇酒,多近婦女,日夜為樂者四歲,竟病酒卒?!?/td> |
旦夕之間 | 漢·無名氏《焦仲卿妻》:“蒲葦一時紉,便作旦夕間?!?/td> |
野心勃勃 | 清 陳天華《獅子吼》:“這一位大帝野心勃勃,就想把世界各國盡歸他的字下?!?/td> |
德容言功 | 語出《禮記·昏義》。見“德言容功”。 |
明爭暗斗 | 馮玉祥《我的生活》:“于是兩方明爭暗斗,各不相讓,一天利害一天,鬧成所謂‘府院之爭’?!?/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