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坎兒井導游詞篇一
新疆坎兒井至今已有20__年的歷史的古代水利工程,是一項偉大的發(fā)明,是吐魯番綠洲的生命之源,被人們譽為“奇跡”。它與長城、京杭大運河相媲美,被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與四川的都江堰、廣西的靈渠并列,被譽為中國古代三大水利工程。
坎兒井由暗渠、豎井、明渠、澇壩(蓄水池)等四個部分組成,它的主體深藏于地表之下,又分積水段和輸水段。
暗渠一般高度為1.5米至1.7米,寬度為0.6至0.7米,總長5公里左右,最長的可達到20公里。全新疆坎兒井最多時達到1784條,暗渠總長度為5272公里,豎井總數(shù)為172367眼,年出水量為8.58億立方米。目前全疆有水坎兒井只剩下614條,年出水量僅剩3.01億立方米,其中,吐魯番地區(qū)有水坎兒井404條,年出水量2.31億立方米,在一些鄉(xiāng)村仍然是灌溉、飲水和維持生態(tài)的主要水源。
為向國內外宣傳、介紹坎兒井的歷史、文化及其在干旱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的作用,新疆坎兒井研究會于1992年在吐魯番投資興建了坎兒井樂園。新成立時樂園內有陳列著反應坎兒井歷史的書畫、圖片、模型、實物、以及國家和自治區(qū)領導題詞的坎兒井展廳,近十畝葡萄園和以一個豎井為主的坎兒井暗渠參觀點。是規(guī)模小、設施比較簡落、知名度不太高的一個旅游景點。經(jīng)過十多年的滾動發(fā)展,尤其是近幾年來按照已批準的總體規(guī)劃進行建設、提高服務質量和人員素質,成了全疆乃至全國著名的旅游景點。
坎兒井樂園內有三條坎兒井,主要參觀的坎兒井暗渠選擇在最具典型的、有800年歷史的米依木·阿吉坎兒井的下游部分,游客在十幾米地下的、絕對安全的100米參觀通道內領略坎兒井暗渠和豎井的原貌。坎兒井是古代水利工程、歷史文化遺產,坎兒井樂園又是坎兒井研究會創(chuàng)辦的旅游景點,因此我們的特點是在創(chuàng)造經(jīng)濟效益的同時,盡量讓國內外游客真正的了解坎兒井的歷史,它的偉大以及沒有坎兒井就沒有吐魯番綠洲文明這樣一個事實。因此樂園內的每一個參觀項目與坎兒井和他的歷史有關,樂園大門很形象地反映坎兒井的全貌,是一個坎兒井的縮影;兩座木制“高車橋”反映坐著高輪車、喝著坎兒井水尋找幸福的古代吐魯番“高車人”的生活情景;新落成的坎兒井博物館以圖片、動態(tài)模型、事物等通俗的方式展現(xiàn)了坎兒井的結構、分布、功能、歷史演變、研究成果、各級領導的關懷等內容,為人們能夠大體了解坎兒井提供了一個較為簡便的途徑。坎兒井施工展示區(qū)反映坎兒井地面施工的全部過程;葡萄園內游客品嘗用坎兒井水澆灌的葡萄;還有葡萄晾房、葡萄長廊、維吾爾歌舞演出場等景觀。在坎兒井樂園內到處都洋溢著坎兒井文化氣氛和有關坎兒井的娛樂活動,他是獨具特色的旅游景點,是向全世界介紹坎兒井歷史文化的窗口。是向青少年們介紹先輩們的勤勞、智慧,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
坎兒井樂園20__年被評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qū),20__年被評為全國十里風景區(qū)。
坎兒井導游詞篇二
各位游客來到吐魯番,人們不禁會問素有火洲風庫之稱,氣候極端干燥的地方,怎么會出現(xiàn)大片的綠洲其中有什么奧秘呢奧秘就是分布在新疆大地上的坎兒井群,它猶如人體的血脈,延展到茫茫戈壁,灌溉了新疆的大片土地。
奇妙的坎兒井,又在吐魯番分布最廣,成為生命之泉,常綠之源,澆灌著吐魯番滴翠的葡萄和甘甜的瓜。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參觀這一舉世聞名的灌溉工程。
坎兒井的結構坎兒井的建造方法游客們,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坎兒井樂園,首先請跟我前往坎兒井博物館去了解一下坎兒井的建造情況。
坎兒井是生活在新疆的各族勞動人民根據(jù)本地氣候水文特點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地下引水工程,新疆大約有坎兒井條,其中以吐魯番最多最集中,據(jù)統(tǒng)計,吐魯番的坎兒井共有條,總長約公里,相當于從烏魯木齊到哈爾濱的里程。
坎兒井堪稱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地下水利工程之一,被地理學界的專家稱為地下運河,并與長城京杭大運河合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工程。
對于坎兒井您可能早有所聞,不過對它的結構也許不很清楚,現(xiàn)在我就向大家介紹一下。
坎兒井古稱井渠,坎兒也就是井穴的意思,由立井豎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表渠道和澇壩蓄水池四部分組成。
坎兒井之所以能在吐魯番大量修建,是與這里的自然條件分不開的。
首先吐魯番盆地地勢很低,低于海平面以下的面積就有平方公里,而且吐魯番四面環(huán)山,每年高山上的積雪大量融化后流入山谷。
當雪水流經(jīng)戈壁時便滲入地下形成潛流,這就給坎兒井提供了豐富的水源。
那坎兒井又是怎樣建成的呢請看坎兒井的建造方法是在高山峽谷地帶的雪水潛流處,尋找到水源,然后每隔米至米打一眼豎井,井深十米至幾十米不等,將地下水匯聚,以增大水勢,再依地勢高下,在井底鑿通暗渠,溝通各井,引流直下,一直連接到遙遠的綠洲,才將水由明渠引出地面,加以灌溉。
澇壩則是一個調節(jié)水量的蓄水池。
一條坎兒井,一般長約公里,最長者往往是幾條坎兒井相連達幾十甚至上百公里,其間豎井少則幾十口,多則三百余口。
坎兒井導游詞篇三
大家好!
接下來我們將要參觀的景點是號稱古代中國“三大工程”之一的坎兒井。坎兒井位于吐魯番市亞爾鄉(xiāng)亞爾村,地理位置十分便利,離312國道不到一公里,離吐魯番市中心僅5公里。
坎兒井2004年被評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qū),2006年被評為全國十里風景區(qū)。
坎兒井,早在《史記》中便有記載,當時稱之為“井渠”,是我國各族勞動人民在長期生活中,為適應干旱地區(qū)的生活而造的一種地下水利工程。新疆的坎兒井主要分布在吐魯番盆地、哈密和禾壘地區(qū),以吐魯番地區(qū)最多,總共有千余條,如果連接起來,其長度可長達5000公里,有人稱之為"地下運河"。因此它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并稱為古代中國“三大工程”。
坎兒井是開發(fā)利用地下水的一種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適用于山麓、沖積扇緣地帶,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潛水來進行農田灌溉和居民用水。新疆坎兒井按其成井的水文地質條件來分,可分為三種類型:一種是山前潛水補給型,這類坎兒井直接截取山前側滲的地下水,集水段較短。第二種是山前河流河谷潛水補給型,這類坎兒井集水段較長,出水量較大。第三種是平原潛水補給型,這類坎兒井主要分布在灌區(qū)域內,地層多為土質、水文地質較差,出水量較小。
如今,吐魯番市郊五道林坎兒井、五星鄉(xiāng)坎兒井,均可供參觀游覽。名氣最大的坎兒井是米衣木·阿吉坎兒井,它全長5公里,最深處為80米,日水量可澆地70畝,已有200年的歷史,它是維吾爾人米衣木·阿吉開掘而成的,故以此而命名。
坎兒井形成的條件主要有兩個,一自然條件的可能性。
吐魯番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山和西部的喀拉烏成山,春夏時節(jié)有大量融化的積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潛入戈壁灘下。人們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創(chuàng)造了坎兒井,引地下潛流灌溉農田。坎兒井不因炎熱、狂風而使水分大量蒸發(fā),因而流量穩(wěn)定,保證了自流灌溉。吐魯番盆地的地形高差懸殊,地勢峻陡,周圍高山多系古生代末期海西運動形成的,巖層堅硬且多裂隙,有利于裂隙水的形成。
二是生產發(fā)展的需要性。
吐魯番盆地遠在古代漢唐時期就是歐亞交通的孔道、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要地,雖然該地區(qū)氣候干旱且地面水源非常缺乏,但卻蘊藏著豐富的地下水源和充沛的天然泉水、致使沖積扇緣以下的土地盡是肥美的綠洲。農業(yè)生產上的進一步發(fā)展,必然要求人們開發(fā)出更多的地下水源,通過千百年生產勞動的實踐和內外文化技術經(jīng)驗的交流,人們終于逐步地找到了一種開發(fā)利用地下水的最好形式——坎兒井。
講到這里,各位游客可能已經(jīng)迫不及待,想要見坎兒井了,請大家隨我下車,我們去親眼體會坎兒井的獨特魅力。
坎兒井導游詞篇四
但是,這顯然是行不通的,因為不是任何地方都能夠掏挖坎兒井,掏挖坎兒井有三個必要的條件,吐魯番地區(qū)是最適合修建坎兒井的地方。首先,修建坎兒井要有豐富的地下水源,吐魯番盆地北有博格達山,西有喀拉烏成山,每當夏季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滲入戈壁,匯成潛流,火焰山的山體在其北麓使地下潛水水位提高,大家都知道水遇阻則要找渠道疏通,這為開鑿坎兒井提供了豐富的地下水源;其次修建坎兒井需要有一定的高差,這樣才能使水由高到低流出為人所用,吐魯番盆地北部博格達峰高達5445米,盆地中心的艾丁湖卻低于海平面154米,從天山腳下到艾丁湖畔的水平距離為60公里,而高差卻達1400多米,地面坡度平均約為四十分之一,地下水的坡降與地面坡變相差不大,這就為開挖坎兒井提供了第二個有利條件;最后修建坎兒井對土質的需求非常嚴格,必須要質地堅實不易坍塌。有了以上三個重要條件,坎兒井就在吐魯番發(fā)展了起來了。
“坎兒井”是維吾爾語,漢意是“井穴”的意思,其結構由明渠、暗渠、豎井和澇壩(即蓄水池)四部分組成,它們各有用途。首先,豎井是為了通風和挖坎兒井以及清淤吊土所用的,井口呈長方形,長1米左右,寬0.7米,一條坎兒井的豎井越深(約70米左右)其間距也越長(約30-70米)。在吐魯番最深的一口堅井達到98米。暗渠的作用是把地下含水層中的水聚在它的身上來,它按一定坡度由低往高挖,這樣水就可以自動流出地表來,地下暗渠一般高達1.7米,寬約2米,暗渠流出地表就形成了明渠,在明渠末端有澇壩,它是蓄水的小型水庫,這樣坎兒井的.水經(jīng)過澇壩注蓄再引入農田灌溉,不僅可以控制流量,減少渠道滲透,更可以提高水溫,利于農作物生長,坎兒井的水冬天約為12度,秋夏約為8度。
聽了關于坎兒井的描述,大家也許很想知道這么聰明的制井方法是誰創(chuàng)造出來的呢?對于它的開鑿歷史起源,有很多學者和史料都曾做過各種各樣的解釋,眾說紛紜,但大致上有三種說法:分別是東傳、西傳和本地說三種。
第一種是東傳說:其依據(jù)是漢武帝曾命令西征的士兵在今陜西的澄城縣鑿堅井,開挖“龍首渠”(據(jù)《史記漢渠書》記載),并且將明渠、暗渠相交接處稱之為龍口,而且吐魯番人們延用了很多漢唐的有關坎兒井的工具和勞動技術的詞,如:“創(chuàng)”、“旱活”等。第二種是西傳說:認為此技術源于西亞的波斯人,那里的人早在2000年前就首創(chuàng)了這種利用地下水的工程技術,而坎兒井是由于絲綢之路的開通,東西方文化的交流,隨著多領域的互利而傳入新疆。最后一種說法是:坎兒井是當?shù)厝藗冮L期與自然斗爭中自行發(fā)明的,也就是本地說。不管哪種說法是正確的,根據(jù)坎兒井的分布地區(qū)大都是當年溝通東西方經(jīng)濟文化——絲綢之路的沿線(甘肅、陜西、伊朗、土庫曼、烏孜別克、高加索),并且就“坎兒井”一詞考析,這個名稱最早出現(xiàn)在春秋時期,約在2400年前,《莊子秋水篇》中曾有過:“子獨不聞夫坎兒井后的新發(fā)明,對于哪種說法正確,還請各位臆斷。
說了這么多且不管哪個更為準確,但人們從這種地下水利工程得到很大收益這點都是無法否認的,民間曾流傳過這樣一首“坎兒井歌”:“坎兒井姓挖不姓夸,吐魯番本是它老家,盆地戈壁全靠它,水潤綠洲開百花,種出葡萄哈密瓜,賽過它個金娃娃”。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吐魯番正是有了坎兒井,才有了鳥語花香,有了聞名于世的哈密瓜和珍珠小葡萄,有了它才有了古代文明的繁榮與發(fā)展,才有了吐魯番地區(qū)的勃勃生機,因此在這兒的人們將坎兒井當成盆地命脈,并與之結下了不解之緣。
林則徐當年途經(jīng)吐魯番時,見到了坎兒井,并在他的日記中贊曰:“見沿途多土坑,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橫流者,由南而北,漸引漸高,水從土中穿穴而行,誠不可思議之事”!
每條坎兒井都有自己的名字,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坎兒井就是以挖井人的名字命名的,叫“米依木阿吉坎兒井”,還有的以動物植物的名字、地名、地理方位、水的味道等命名。在吐魯番,現(xiàn)在人們記得擁有最長歷史的坎兒井是“吐爾坎兒孜坎兒井”。
建國以后黨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視坎兒井的開挖和建設,七十年代以來,由于水位下降,而且打井成風使得很多坎兒井得了“干渴”癥,廢棄不用了,但人類總是在進步和不斷發(fā)展,坎兒井在人們的發(fā)展歷史上起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重大貢獻,這是無法否認的。
坎兒井導游詞篇五
歡迎大家來到美麗的新疆吐魯番,我是來自太陽旅行社的導游張家旖,今天由我?guī)Т蠹覅⒂^神秘的坎兒井,在游覽的過程中請注意安全,保護好自己的隨身物品,祝大家旅途愉快!
現(xiàn)在我們在坎兒井的入口處,大家可以摸一摸坎兒井的水,冰冰涼涼的,它特別神奇,這里的水冬暖夏涼,像這樣的坎兒井在吐魯番地區(qū)一共有一千多條,全長五百多公里,現(xiàn)存的坎兒井多數(shù)都是清代修建的,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并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它是我國勞動人民留下的不可多得的人文遺產。
我將帶大家參觀一條完整的坎兒井,它是一種結構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統(tǒng)。它是由豎井、暗渠、明渠和澇壩四部分組成的。我們先看到的是豎井,它是運送地下泥沙或淤泥的通道,也是送氣的通氣口,最深的豎井有九十米,一般每隔二十米到七十米就有一口豎井,一條坎兒井里豎井少則十多個,多則上百個,井口一般是長方形或者圓形。
接下來我們看到的是暗渠,有叫地下渠,是坎兒井的主體,暗渠的作用是把地下含水層聚在一起,坡度有低向高處挖。暗渠一般寬一米到二米,短的一般有一百到二百米,最長的有二十五公里。在挖暗渠時,吐魯番人民發(fā)明了油燈定向法,根據(jù)兩點一線的原理,就可以不偏離方向。
明渠又稱為龍口,它是暗渠與豎井的交接處,也是天山雪水經(jīng)過底層滲透,透過暗渠流向明渠的出水口。
最后我們看到的就是澇壩了,澇壩也就是大大小小的蓄水池,水蓄積在澇壩,哪里需要水就送到哪里。
吐魯番的坎兒井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由于吐魯番地區(qū)生態(tài)嚴重破壞,坎兒井的數(shù)量已大大減少,目前僅有七百多條了,如果不再加以保護,三十年后坎兒井可能將不復存在。
坎兒井的參觀已經(jīng)結束了,希望大家喜歡我的講解,再次謝謝大家光臨坎兒井!
坎兒井導游詞篇六
但是,這顯然是行不通的,因為不是任何地方都能夠掏挖坎兒井,掏挖坎兒井有三個必要的條件,吐魯番地區(qū)是最適合修建坎兒井的地方。首先,修建坎兒井要有豐富的地下水源,吐魯番盆地北有博格達山,西有喀拉烏成山,每當夏季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滲入戈壁,匯成潛流,火焰山的山體在其北麓使地下潛水水位提高,大家都知道水遇阻則要找渠道疏通,這為開鑿坎兒井提供了豐富的地下水源;其次修建坎兒井需要有一定的高差,這樣才能使水由高到低流出為人所用,吐魯番盆地北部博格達峰高達5445米,盆地中心的艾丁湖卻低于海平面154米,從天山腳下到艾丁湖畔的水平距離為60公里,而高差卻達1400多米,地面坡度平均約為四十分之一,地下水的坡降與地面坡變相差不大,這就為開挖坎兒井提供了第二個有利條件;最后修建坎兒井對土質的需求非常嚴格,必須要質地堅實不易坍塌。有了以上三個重要條件,坎兒井就在吐魯番發(fā)展了起來了。
“坎兒井”是維吾爾語,漢意是“井穴”的意思,其結構由明渠、暗渠、豎井和澇壩(即蓄水池)四部分組成,它們各有用途。首先,豎井是為了通風和挖坎兒井以及清淤吊土所用的,井口呈長方形,長1米左右,寬0。7米,一條坎兒井的豎井越深(約70米左右)其間距也越長(約30—70米)。在吐魯番最深的一口堅井達到98米。暗渠的作用是把地下含水層中的水聚在它的身上來,它按一定坡度由低往高挖,這樣水就可以自動流出地表來,地下暗渠一般高達1。7米,寬約2米,暗渠流出地表就形成了明渠,在明渠末端有澇壩,它是蓄水的小型水庫,這樣坎兒井的水經(jīng)過澇壩注蓄再引入農田灌溉,不僅可以控制流量,減少渠道滲透,更可以提高水溫,利于農作物生長,坎兒井的水冬天約為12度,秋夏約為8度。
聽了關于坎兒井的描述,大家也許很想知道這么聰明的制井方法是誰創(chuàng)造出來的呢?對于它的開鑿歷史起源,有很多學者和史料都曾做過各種各樣的解釋,眾說紛紜,但大致上有三種說法:分別是東傳、西傳和本地說三種。
第一種是東傳說:其依據(jù)是漢武帝曾命令西征的士兵在今陜西的澄城縣鑿堅井,開挖“龍首渠”(據(jù)《史記漢渠書》記載),并且將明渠、暗渠相交接處稱之為龍口,而且吐魯番人們延用了很多漢唐的有關坎兒井的工具和勞動技術的詞,如:“創(chuàng)”、“旱活”等。第二種是西傳說:認為此技術源于西亞的波斯人,那里的人早在20xx年前就首創(chuàng)了這種利用地下水的工程技術,而坎兒井是由于絲綢之路的開通,東西方文化的交流,隨著多領域的互利而傳入新疆。最后一種說法是:坎兒井是當?shù)厝藗冮L期與自然斗爭中自行發(fā)明的,也就是本地說。不管哪種說法是正確的,根據(jù)坎兒井的分布地區(qū)大都是當年溝通東西方經(jīng)濟文化——絲綢之路的沿線(甘肅、陜西、伊朗、土庫曼、烏孜別克、高加索),并且就“坎兒井”一詞考析,這個名稱最早出現(xiàn)在春秋時期,約在2400年前,《莊子秋水篇》中曾有過:“子獨不聞夫坎兒井后的新發(fā)明,對于哪種說法正確,還請各位臆斷。
說了這么多且不管哪個更為準確,但人們從這種地下水利工程得到很大收益這點都是無法否認的,民間曾流傳過這樣一首“坎兒井歌”:“坎兒井姓挖不姓夸,吐魯番本是它老家,盆地戈壁全靠它,水潤綠洲開百花,種出葡萄哈密瓜,賽過它個金娃娃”。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吐魯番正是有了坎兒井,才有了鳥語花香,有了聞名于世的哈密瓜和珍珠小葡萄,有了它才有了古代文明的繁榮與發(fā)展,才有了吐魯番地區(qū)的勃勃生機,因此在這兒的人們將坎兒井當成盆地命脈,并與之結下了不解之緣。
林則徐當年途經(jīng)吐魯番時,見到了坎兒井,并在他的日記中贊曰:“見沿途多土坑,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橫流者,由南而北,漸引漸高,水從土中穿穴而行,誠不可思議之事”!
每條坎兒井都有自己的名字,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坎兒井就是以挖井人的名字命名的,叫“米依木阿吉坎兒井”,還有的以動物植物的名字、地名、地理方位、水的味道等命名。在吐魯番,現(xiàn)在人們記得擁有最長歷史的坎兒井是“吐爾坎兒孜坎兒井”。
建國以后黨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視坎兒井的開挖和建設,七十年代以來,由于水位下降,而且打井成風使得很多坎兒井得了“干渴”癥,廢棄不用了,但人類總是在進步和不斷發(fā)展,坎兒井在人們的發(fā)展歷史上起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重大貢獻,這是無法否認的。
坎兒井導游詞篇七
新疆坎兒井至今已有20xx年的歷史的古代水利工程,是一項偉大的發(fā)明,是吐魯番綠洲的生命之源,被人們譽為“奇跡”。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吐魯番坎兒井
導游詞
,歡迎參考!新疆坎兒井至今已有20xx年的歷史的古代水利工程,是一項偉大的發(fā)明,是吐魯番綠洲的生命之源,被人們譽為“奇跡”。它與長城、京杭大運河相媲美,被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與四川的都江堰、廣西的靈渠并列,被譽為中國古代三大水利工程。
坎兒井由暗渠、豎井、明渠、澇壩(蓄水池)等四個部分組成,它的主體深藏于地表之下,又分積水段和輸水段。
暗渠一般高度為1.5米至1.7米,寬度為0.6至0.7米,總長5公里左右,最長的可達到20公里。全新疆坎兒井最多時達到1784條,暗渠總長度為5272公里,豎井總數(shù)為172367眼,年出水量為8.58億立方米。目前全疆有水坎兒井只剩下614條,年出水量僅剩3.01億立方米,其中,吐魯番地區(qū)有水坎兒井404條,年出水量2.31億立方米,在一些鄉(xiāng)村仍然是灌溉、飲水和維持生態(tài)的主要水源。
為向國內外宣傳、介紹坎兒井的歷史、文化及其在干旱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的作用,新疆坎兒井研究會于1992年在吐魯番投資興建了坎兒井樂園。新成立時樂園內有陳列著反應坎兒井歷史的書畫、圖片、模型、實物、以及國家和自治區(qū)領導題詞的坎兒井展廳,近十畝葡萄園和以一個豎井為主的坎兒井暗渠參觀點。是規(guī)模小、設施比較簡落、知名度不太高的一個旅游景點。經(jīng)過十多年的滾動發(fā)展,尤其是近幾年來按照已批準的總體規(guī)劃進行建設、提高服務質量和人員素質,成了全疆乃至全國著名的旅游景點。
坎兒井樂園內有三條坎兒井,主要參觀的坎兒井暗渠選擇在最具典型的、有820xx年歷史的米依木·阿吉坎兒井的下游部分,游客在十幾米地下的、絕對安全的100米參觀通道內領略坎兒井暗渠和豎井的原貌。坎兒井是古代水利工程、歷史文化遺產,坎兒井樂園又是坎兒井研究會創(chuàng)辦的旅游景點,因此我們的特點是在創(chuàng)造經(jīng)濟效益的同時,盡量讓國內外游客真正的了解坎兒井的歷史,它的偉大以及沒有坎兒井就沒有吐魯番綠洲文明這樣一個事實。因此樂園內的每一個參觀項目與坎兒井和他的歷史有關,樂園大門很形象地反映坎兒井的全貌,是一個坎兒井的縮影;兩座木制“高車橋”反映坐著高輪車、喝著坎兒井水尋找幸福的古代吐魯番“高車人”的生活情景;新落成的坎兒井博物館以圖片、動態(tài)模型、事物等通俗的方式展現(xiàn)了坎兒井的結構、分布、功能、歷史演變、研究成果、各級領導的關懷等內容,為人們能夠大體了解坎兒井提供了一個較為簡便的途徑。坎兒井施工展示區(qū)反映坎兒井地面施工的全部過程;葡萄園內游客品嘗用坎兒井水澆灌的葡萄;還有葡萄晾房、葡萄長廊、維吾爾歌舞演出場等景觀。在坎兒井樂園內到處都洋溢著坎兒井文化氣氛和有關坎兒井的娛樂活動,他是獨具特色的旅游景點,是向全世界介紹坎兒井歷史文化的窗口。是向青少年們介紹先輩們的勤勞、智慧,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
坎兒井樂園20xx年被評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qū),20xx年被評為全國十里風景區(qū)。
坎兒井是荒漠地區(qū)一特殊灌溉系統(tǒng),普遍于中國新疆吐魯番地區(qū)。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并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吐魯番的坎兒井總數(shù)達1100多條,全長約5000公里。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并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古稱“井渠”。是古代吐魯番各族勞動群眾,根據(jù)盆地地理條件、太陽輻射和大氣環(huán)流的特點,經(jīng)過長期生產實踐創(chuàng)造出來的,是吐魯番盆地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的一種獨具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
吐魯番坎兒井,出現(xiàn)在18世紀末葉。主要分布在吐魯番盆地、哈密和禾壘地區(qū),尤以吐魯番地區(qū)最多,計有千余條,如果連接起來,長達5000公里,所以有人稱之為“地下運河”。“坎兒”即井穴,是當?shù)厝嗣裎諆鹊亍熬ā眲?chuàng)造的,它是把盆地豐富的地下潛流水,通過人工開鑿的地下渠道,引上地灌溉、使用。
坎兒井的結構,大體上是由豎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澇壩”(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組成,吐魯番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山和西部 的喀拉烏成山,春夏時節(jié)有大量積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潛入戈壁灘下。人們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 創(chuàng)造了坎兒井,引地下潛流灌溉農田。坎兒并不因炎熱、狂風而使水分大量蒸發(fā),因而流量穩(wěn)定,保證了自流灌溉。坎兒井,早在《史記》中便有記載,時稱“井渠”。吐魯番現(xiàn)存的坎兒井,多為清代以來陸續(xù)修建。如今,仍澆灌著大片綠洲良田。吐魯番市郊五道林坎兒井、五星鄉(xiāng)坎兒井,可供參觀游覽。 坎兒井的名稱,新疆維吾爾語稱為“坎兒孜”。伊朗波斯語稱為“坎納孜”(kanatz)。蘇聯(lián)俄語稱為“坎亞力孜”(k,lplitk)。從語音上來看,彼此雖有區(qū)分,但差別不大。
坎兒井是開發(fā)利用地下水的一種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適用于山麓、沖積扇緣地帶,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潛水來進行農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構造
坎兒井是一種結構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統(tǒng),它由豎井、暗渠、明渠和澇壩四部分組成。總的說來,坎兒井的構造原理是:在高山雪水潛流處,尋其水源,在一定間隔打一深淺不等的豎井,然后再依地勢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溝通各井,引水下流。地下渠道的出水口與地面渠道相連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
豎井
先說豎井。豎井是開挖或清理坎兒井暗渠時運送地下泥沙或淤泥的通道,也是送氣通風口。井深因地勢和地下水位高低不同而有深有淺,一般是越靠近源頭豎井就越深,最深的豎井可達90米以上。豎井與豎井之間的距離,隨坎兒井的長度而有所不同,一般每隔20—70米就有一口豎井。一條坎兒井,豎井少則10多個,多則上百個。井口一般呈長方形或圓形,長1米,寬0.7米。乘車臨近吐魯番時,在那郁郁蔥蔥的綠洲外圍戈壁灘上,就可以看見順著高坡而下的一堆一堆的圓土包,形如小火山錐,坐落有序地伸向綠洲,這些,就是坎兒井的豎井口。
暗渠
暗渠,又稱地下渠道,是坎兒井的主體。暗渠的作用是把地下含水層中的水會聚到它的身上來,一般是按一定的坡度由低往高處挖,這樣,水就可以自動地流出地表來。暗渠一般高1.7米,寬1.2米,短的100—200米,最長的長達25公里,暗渠全部是在地下挖掘,因此掏撈工程十分艱巨。
坎兒井始于西漢,而指南針在明朝時期才從中原傳入西域,在開挖暗渠時,為盡量減少彎曲、確定方向,吐魯番的先民們創(chuàng)造了木棍定向法。即相鄰兩個豎井的正中間,在井口之上,各懸掛一條井繩,井繩上綁上一頭削尖的橫木棍,兩個棍尖相向而指的方向,就是兩個豎井之間最短的直線。然后再按相同方法在豎井下以木棍定向,地下的人按木棍所指的方向挖掘就可以了。
在掏挖暗渠時,吐魯番人民還發(fā)明了油燈定向法。油燈定向是依據(jù)兩點成線的原理,用兩盞旁邊帶嘴的油燈確定暗渠挖掘的方位,并且能夠保障暗渠的頂部與底部平行。但是,油燈定位只能用于同一個作業(yè)點上,不同的作業(yè)點又怎樣保持一致呢?挖掘暗渠時,在豎井的中線上掛上一盞油燈,掏挖者背對油燈,始終掏挖自己的影子,就可以不偏離方向,而渠深則以泉流能淹沒筐沿為標準。
暗渠越深空間越窄,僅容一個人彎腰向前掏挖而行。由于吐魯番的土質為堅硬的鈣質粘性土,加之作業(yè)面又非常狹小,因此,要掏挖出一條25公里長的暗渠,不知要付出怎樣的艱辛。據(jù)說,天山融雪冰冷刺骨,而工人掏挖暗渠必須要跪在冰水中挖土,因此長期從事暗渠掏挖的工人,壽命一般都不超過30歲。所以,總長5000公里的吐魯番坎兒井被稱為“地下長城”,真是當之無愧。
暗渠還有不少好處是,由于吐魯番高溫干燥,蒸發(fā)量大,水在暗渠不易被蒸發(fā),而且水流地底不容易被污染,再有,經(jīng)過暗渠流出的水,經(jīng)過千層沙石自然過濾,最終形成天然礦泉水,富含眾多礦物質及微量元素,當?shù)鼐用駭?shù)百年來一直飲用至今,不少人活到百歲以上,因此,吐魯番素有中國長壽之鄉(xiāng)的美名。
龍口
龍口是坎兒井明渠、暗渠與豎井口的交界處,也是天山雪水經(jīng)過地層滲透,通過暗渠流向明渠的第一個出水口。
明渠澇壩
暗渠流出地面后,就成了明渠。顧名思義,明渠就是在地表上流的溝渠。人們在一定地點修建了具有蓄水和調節(jié)水作用的蓄水池,這種大大小小的蓄水池,就稱為澇壩。水蓄積在澇壩,哪里需要,就送到哪里。
坎兒井民俗園位于吐魯番市市區(qū)東側,距離市中心大約3公里,是一處以展示坎兒井文化為主題的景區(qū),也是吐魯番最著名的景點之一。景區(qū)內有坎兒井的原型和博物館,有維吾爾民居式的賓館和餐廳。游客來此可以系統(tǒng)的了解新疆坎兒井文化,也可以在此用餐住宿,品味維吾爾風情的建筑和美食,是吐魯番市內旅游的好去處。
坎兒井民俗園的面積不大,長寬大約都只有幾百米,進入景區(qū)內步行游玩即可。一般游客來此走馬觀花參觀一圈大約2小時即可,若要購物、用餐等則要更久,也有游客會在景區(qū)內住宿一晚,體會新疆特色的維吾爾民居生活。
景區(qū)內最為主要的建筑便是一進大門就可以看到的坎兒井博物館,這里也是系統(tǒng)了解坎兒井文化最好的地方。坎兒井其實是新疆獨特的取水工程,通過挖掘地下的暗渠,既能天然的匯集地下水,又可以避免過量蒸發(fā),因其神奇和遍布新疆的規(guī)模被譽為除了長城和大運河外中國的第三大古代工程。博物館內展示了坎兒井的工作原理、挖掘過程等,可以好好參觀一下,感受古老維吾爾族的智慧。
在博物館的北側,則是景區(qū)內的另一處主要景觀-坎兒井原型,原型大約300多米,分為暗渠和明渠(即暗渠流出地表的部分),游客可以進入地下的坎兒井通道,現(xiàn)場觀看坎兒井的工作原理。
除了坎兒井文化外,景區(qū)內還有葡萄干晾房、阿娜爾汗的家、中國大馕坑等新疆傳統(tǒng)的民俗建筑,游客可以在這里觀看新疆民居的傳統(tǒng)建筑,了解葡萄干晾曬、烤馕等過程,十分有趣。
另外,景區(qū)內還有維吾爾特色的賓館和餐廳,可以在此感受維吾爾民居建筑,品嘗新疆特色美食。賓館標間的價格大約350-400元一間,餐廳用餐的價格較高,用餐前最好確認好價格。景區(qū)內院內還有購物一條街,可以購買葡萄干、堅果等新疆特色的紀念品,不過價格比外面高,不推薦在此購買。
-->